33例皮肤瘙痒症辨治验案(附方药)
原创 张致恒 银河中医在线 2024-05-09 12:17 甘肃
皮肤瘙痒症在门诊日常诊疗中十分常见,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皮肤瘙痒,或以腰背为著,或在双下肢大腿内侧,或双上肢前臂,或头颈部等等,皮肤表面无异常及红白皮疹,以手挠之瘙痒更甚,本病因人而异,但多见于老年人,中青年发病率相对较低。
基本方药:白蒺藜15g、何首乌20g、桃仁15g、防风12g、桂枝9g、蝉衣12g、乌梅20g、地骨皮24g、生地12g、甘草6g。
功能:疏风活络、润肤止痒
用法:上药水煎服,一日一剂,分两次服
饮食宜忌:忌食辛辣刺激、海鲜发物
典型病例:柴某,男,62岁,农民,患皮肤瘙痒症约一年,初期仅出现双上肢手臂内侧奇痒难耐,皮肤肤色正常无皮疹,晨起及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瘙痒,挠之痒感加重,越挠越痒,有时候皮肤抓破出现红点而痒不减,曾用各种方法及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,近一月来双下肢大腿内侧及后背也出现瘙痒,较上肢为轻,来我处求治,余查其舌脉及体征,给予中药煎汤口服治疗,方药如下:白蒺藜15g 何首乌24g 桃仁15g 白癣皮15g 防风12g 桂枝9g 蝉衣12g 乌梅24g 地骨皮24g 生地12g 赤芍15g 甘草6g,上药水煎服,一日一剂,分两次口服。
二诊:患者服药七剂后自感瘙痒症状减轻,查舌质暗红,苔薄黄,脉细滑兼涩,上方减桂枝、白癣皮,加当归15g,继服七剂
三诊:瘙痒症状基本消失,偶尔有轻微痒感,不用手抓即止,查舌质红苔薄白,脉细滑,辨证为血虚风燥,给予当归四物汤加减以资巩固。
方义:皮肤瘙痒症大多为血虚风燥,肌肤不荣所致,因此治疗上须辨明脏腑阴阳虚实,血虚者养血、风盛者祛风、阴虚者养阴、瘀阻者通络,各施其法,协同增效,方中白蒺藜味苦性温无毒,功能平肝解郁,活血祛风,明目,止痒,《别录》:主身体风痒,头痛、咳逆伤肺,肺痿,止烦、下气;何首乌性温,味苦、甘、涩。归肝经、肾经、心经,用治瘰疬疮痈、风疹瘙痒有良好效果;桃仁活血逐瘀,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;白癣皮味苦;咸;寒,归脾经;肺经;小肠经;胃经;膀胱经,功能祛风,燥湿,清热,解毒,《药性论》谓其治一切热毒风,恶风,风疮、疥癣赤烂,眉发脱脆,皮肌急,壮热恶寒;主解热黄、酒黄、急黄、谷黄、劳黄等;防风为治风通用药,配合蝉衣、桂枝以散肌肤风热;乌梅养阴润肤,味酸、微涩,性平。归肝、脾、肺、胃、大肠经。质润敛涩。乌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,含有柠檬酸、苹果酸、琥珀酸、糖类、谷甾醇、维生素C等成份,具有理想的抗菌作用;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偏枯皮肤麻痹,去黑点,令人得睡;地骨皮、生地益阴透热;赤芍泻肝散瘀;诸药相合则风邪去而肌肤润,瘙痒止,可谓精准配伍。此基本方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,适当加减则可收出奇制胜的疗效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zydq.ybx8.cn/?p=33175
- 转载请注明: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-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