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盏花在民间彝、傣、苗族中一直广泛使用,首次记载于约2500 年前的傣医药传统经方《贝叶经》中。明代著名医药家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《滇南本草》,记载有“灯盏花,一名灯盏菊、灯盏细辛。味苦、辛,性温。”,20世纪70年代,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,被发现于民间。经过近40年的研究与发展,灯盏花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。目前灯盏花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开发中药材,现记载于《中国药典》(2020版)一部药材和饮片。
名 称
地顶草、灯盏花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地朝阳、双葵花、东菊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、牙陷药、罐儿草。
来 源
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干燥全草。主产于云南,云南大姚、云南红河为道地产区,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西藏等地亦产。生于山地疏林下、草丛或向阳坡地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杂质,晒干。在采收过程中经常会与同属的多舌飞蓬或者紫菀属的密毛紫菀、短毛紫菀、滇西北紫菀相混淆。
鉴 别
长15~25cm,根茎长1~3cm,直径0.2~0.5cm;表面凹凸不平,着生多数圆柱形细根,直径约0.1cm,淡褐色至黄褐色。茎圆柱形,长14~22cm,直径0.1~0.2cm;黄绿色至淡棕色,具细纵棱线,被白色短柔毛;质脆,断面黄白色,有髓或中空。基生叶皱缩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状披针形、匙形、阔披针形或阔倒卵形,长1.5~9cm,宽0.5~1.3cm;黄绿色,先端钝圆,有短尖,基部渐狭,全缘;茎生叶互生,披针形,基部抱茎。头状花序顶生。瘦果扁倒卵形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传统鉴定认为:以根茎粗壮、细根多、色绿黄者为佳。
短葶飞蓬
性味归经
辛、微苦,温。归心、肝经。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络止痛,祛风散寒。用于中风偏瘫,胸痹心痛,风湿痹痛,头痛,牙痛。
用法用量
9~15g,煎服或研末蒸鸡蛋服。外用适量。
多舌飞蓬
临床配伍及应用
1. 治感冒头痛,筋骨疼痛,鼻窍不通:灯盏细辛9-15g。水煎服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2. 治风湿疼痛,瘫痪:灯盏花泡酒,3-5d后服。每日2次,每次10-30ml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3. 治小儿麻痹后遗症、脑炎后遗症之瘫痪:灯盏细辛6-9g。调鸡蛋蒸吃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4. 治腹泻:灯盏花9g,白头翁6g。水煎服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5. 治牙痛:灯盏花鲜全草捣烂,加红糖敷痛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6. 治小儿疳积,蛔虫病,感冒,胁痛:灯盏花9-15g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7. 治小儿营养不良,水肿:灯盏花2.5-5g。冲服或蒸鸡蛋服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8. 治骨髓炎:灯盏花鲜品6g,大蓟根30g。捣敷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9. 治疗风湿痹痛:每剂9~12g水煎服。
本草著作讲兔耳草
1. 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治小儿头疮。
2.《云南中草药》:发表散寒,健脾消积,消炎止痛。
3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散寒解表,止痛,舒筋活血。治牙痛,急性胃炎,高热,跌打损伤,风湿痛,胸痛,疟疾,小儿麻痹后遗症,脑炎后遗症之瘫痪,血吸虫病。
使用注意
尚不明确,谨慎用药。
作者:于弘烨
排版:荣 浩
审核:张 鹏
编审:邵 林
审定:冯 程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zydq.ybx8.cn/?p=31974
- 转载请注明: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-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