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祛痰化瘀治疗中风一例
潘某,女,67岁,已婚。
初诊:1979年10月6日。
主诉及病史:昨日下午突然烦躁不安,不能自主,继而昏仆不省人事,当时神志似清未清,二便失禁,经当地医院治疗开始清醒。平素无高血压史。
诊查:右半身不遂,口眼喝斜,不能言语,舌紫瘀,苔白微腻,脉弦而濡。
辨证:痰瘀互结,上蒙清窍。
治法:祛瘀化痰。
处方:天竺黄10g 胆星10g 白芥子10g 昆布10g 海藻10g 象贝10g 地鳖虫10g 丹参30g 三七粉3g(吞)夏枯草10g 10剂
二诊:10月16日。家属代诉:下肢能够伸动,小便仍失禁,大便秘结不解。即以补阳还五汤加化痰祛瘀之品。
处方:黄芪50g 当归15g 川芎30g 桃仁10g 水蛭5g 广地龙10g 红花5g 丹参30g 胆星10g 天竺黄10g 麻仁丸10g(吞) 10剂
经治二月余,至12月5日,家属所诉:已能正常行动,唯较以前迟缓。嘱其长期服补阳还五汤。
【按语】中风为重危急诊,因在农村,每以中医药救急。从证所知为现代医学的缺血性中风,治宜祛痰化瘀,疏通络脉,所拟方:治痰与化瘀二队药列队分明,治痰如天竺黄、胆星、白芥子、昆布、海藻、夏枯草、象贝;化瘀如土鳖虫、丹参、三七粉、水蛭、红花、川芎。在选药时需注意轻重缓急,重药轻投,先轻后重,按证情递减用药,如活血之品,先可用丹参、地整虫,继可用水蛭、红花、川芎,尤其对于中风一证,尤需谨慎,否则杀人而不见血也!对于此类中风,诸如夏枯草之类既化痰软坚又平肝降压,可以大胆选用,同时槐米、赤芍、蒲黄亦可随时加用,以防不测。
三、化痰祛瘀、补肾纳气治疗肺气肿一例
梁某,男,61岁,已婚。
初诊:1984年10月12日。
主诉及病史:反复咳嗽、咯痰、气喘10余年,遇寒则发,一月前因受凉而复发,咳嗽,痰多、痰白质粘,并有胸闷气急,动则更甚,日趋加重,不能工作,退休养病。平素纳差、神疲乏力。
诊查:X片检查提示老慢支肺气肿,舌淡瘀,苔薄白,脉弦而滑。辨证:痰阻血瘀,肾不纳气。
治法:化痰祛瘀,补肾纳气。
处方:苏子10g 莱菔子10g 白芥子10g(吞) 沉香木10g 琥珀5g 葶苈子(包煎)10g 丹参30g 陈皮5g 茯苓10g 5剂
二诊:10月17日。药后诸症得瘥,咳嗽咳痰明显减少,胸闷减轻,仍有气急。纳增。治以前方加减。
处方:苏子10g 莱菔子10g 白芥子10g 葶苈子10g 沉香曲10g 紫石英30g 丹参30g 陈皮10g 地鳖虫10g 桃仁5g 5剂
药后已无咳嗽、咳痰,气急明显缓解,缓则治其本,嘱其服参蛤散(红参10g另炖;蛤蚧1对研粉,分4次吞服),核桃仁生吃或沽药,并于每年夏天做’冬病夏治’(外治药贴),连续3年。患者至今未发,现可从事爬山等运动。
【按语】咳喘之证,喘更难治,久病不愈,多为肾不纳气之证,治痰活血以祛其标,补肾纳气以固其本。方中以“诸子皆降”之理,用三子养亲汤为基本方,以祛痰浊,并加丹参、琥珀活血化瘀,重用紫石英、沉香木补肾纳气。由于发时以治标祛邪实为主,故嘱其平日用参蛤散及“冬病夏治”固本,此乃平日治肾之意,若发时加用参、芪、苁蓉之属,则胶柱鼓瑟未必见效。故凡遇咳喘发时,需以祛痰活血为主,稍佐补肾纳肾之品,若“风雨”过后,则需扶正固本,以防患于未然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zydq.ybx8.cn/?p=30968
- 转载请注明: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-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