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、岐黄学者赵瑞华教授在国医大讲堂继续讲授了《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色与优势》(二)。1辨 证 分 型01辨证分型-气滞血瘀型
临床表现
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,拒按,甚或外阴、阴道、肛门坠胀 欲便,经行量或多或少或行经时间延长,色暗有血块,块下而痛稍减,盆腔有包块或结节;经前心烦易怒,胸胁、乳房胀痛,口干,大便秘结;舌紫暗或有斑、瘀点,苔薄白,脉弦涩。
治疗方法
理气活血,化瘀止痛
方药组成
膈下逐瘀汤
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丹皮 赤芍 乌药 元胡 甘草 香附 红花 枳壳
中成药
血府逐瘀胶囊、丸
02辨证分型——寒凝血瘀型
临床表现
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,拒按,得热痛减,经行量少,色暗有块,或经血淋沥不净,或见月经延后,盆腔有包块或结节;形寒肢冷,或大便不实;舌淡胖而暗,有瘀斑、瘀点,苔白,脉沉迟而涩。
治疗方法
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
方药组成
少腹逐瘀汤
小茴香 干姜 元胡 没药 当归川芎 肉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
中成药
少腹逐瘀颗粒、胶囊
桂枝茯苓胶囊、丸
03辨证分型-湿热瘀阻型
临床表现
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,拒按,得热痛不减,月经量多,色红质稠,有血块或经血淋沥不净,带下量多,色黄质黏,味臭气,盆腔有包块或结节;身热口渴,头身肢体沉重刺痛,或伴腰部胀痛,小便不利,便溏不爽;舌质紫红,苔黄而腻,脉滑数。
治疗方法
清热除湿,化瘀止痛
方药组成
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、红藤
清热调血汤: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黄连 香附 桃仁 红花 元胡 丹皮 莪术
中成药
妇科千金胶囊、颗粒
04辨证分型-气虚血瘀型
临床表现
经期腹痛,肛门坠胀不适,经量或多或少,或经期延长,色暗淡,质稀或夹血块,盆腔有结节或包块;面色淡而晦暗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纳差便溏;舌淡胖,边尖有瘀斑,苔薄白,脉沉涩。
治疗方法
益气活血,化瘀止痛
方药组成
血府逐瘀汤加党参、黄芪
血府逐瘀汤: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
川芎 赤芍 柴胡 枳壳 甘草 桔梗 川牛膝
中成药
丹黄祛瘀胶囊
止痛化癥胶囊/片
05辨证分型-肾虚血瘀型
临床表现
经前或经期腹痛,月经先后无定期,经量或多或少,色暗有块,盆腔有结节或包块;腰膝酸软疼痛,神疲肢倦,头晕耳鸣,面色晦暗,性欲减退,夜尿频;舌质暗淡,苔白,脉沉细涩。
治疗方法
补肾益气,活血化瘀
方药组成
归肾丸加桃仁、生蒲黄
归肾丸: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茯苓
当归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
中成药
金匮肾气丸加血府逐瘀颗粒
06辨证分型-痰瘀互结型
临床表现
经前或经期小腹痛,拒按,月经量多,有血块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稠,盆腔有包块或结节;形体肥胖,头晕,肢体沉重,胸闷纳呆,呕恶痰多;舌紫暗,或边尖有瘀斑,苔腻,脉弦滑。
治疗方法
化痰散结,活血化瘀
方药组成
苍附导痰丸加三棱、莪术
苍附导痰丸:苍术 香附 枳壳 陈皮 茯苓
半夏 胆南星 甘草 生姜 神曲
2
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用药
临床诊疗应以活血化瘀为遣方准绳,同时重视疏肝、健脾、益肾、温阳。口服药组方选用李光荣教授经验方:丹赤饮、芪丹饮、桂附饮,以莪术、皂刺、丹参、赤芍等药物组成核心方,重在活血化瘀消癥。
3
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
内异症是一个临床表现多样、治疗困难、需个体化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。内异症患者随年龄增加、病情发展、生育需求变化,不同阶段治疗目标也在不断变化,中医药管理方法、治疗方案也需要相应的调整。
4
团队子宫内异症研究基础
团队子宫内异症复发相关研究
团队子宫内异症不孕相关研究
中医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
中医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
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的研究
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背景
通 知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zydq.ybx8.cn/?p=29940
- 转载请注明: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-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